第1个回答
匿名用户2021.09.17回答第一,全面摸底,量体裁衣。正所谓知己知彼百战不殆,丑媳妇终归要见公婆,藏着掖着纯属自欺欺人,利空出尽才能奋起直追。全面、科学、准确地了解学生当前的知识储备,厘清差距,同时敏锐地把握学生的认知模式、思维习惯、性格特点,方能因地制宜,对症下药,制定合理的逆袭节奏以及沟通方式。第二,见缝插针,潜移默化。再次重复一遍,人脑对事物的认知,标准操作就是重复、重复、再重复。具体到数学学科,在一个相当长的学习周期里,概念需要被反复提及,无孔不入,见缝插针,最终达到看到题目条件,就能条件反射把涉及到的概念准确全面地浮现在脑海里。另外,对照着教材目录,能瞬间脑补出对应章节涉及的基本概念,那就大差不差基本合格了。第三,思路分解,思维校准。掌握基本概念的基础上,下一步就要建立基本概念到问题求解的反射。对于简单直观的问题,这就不是个事。然而,对于复杂的情况,暂时落后的小伙伴可能觉得不太直观。教辅资料固然有讲解,然而通常做不到事无巨细,毕竟受限于篇幅,不方便扯太多片汤话。此时就该辅导老师出手了,拿若干典型例题示范性地进行思路拆解,通过扎扎实实地分解动作,结合学生的动态反馈,引导学生对旧有思维习惯进行校准,最终建立科学合理行之有效的分析方式。